close

在空總官網上查詢活動時,看到這個記憶組構工作坊的簡介中污痕、記憶、結構等關鍵字,
腦子第一個蹦出來的想法是柏林與納粹,當下真心覺得之前工作做紀念碑的資料收集真的走火入魔~
不過將記憶化作「可拿取、移動的物件」,並重新組構它們,
這種轉化、轉譯的過程是促使我按下報名申請的動機。
十分好奇他們是如何轉化記憶為實體物件,
再者這些物件又要使大家共鳴或者認同其意義之賦予,
然而更期待的是相異的背景的人,會如何安排這些記憶構件。
污痕結構學:記憶組構工作坊
活動簡介
在「污痕結構學:城市記憶空間的建築文化學實驗」中,我們共同設計了一套「記憶構件」。 本工作坊將邀請參與者動手組構不同的記憶,並共同思考:當「戰爭的記憶」、「輝煌的事蹟」、「被壓迫、剝削者的記憶」、「獨裁的過去」、「異議者的歷史」等等記憶皆成為可以拿取、移動的物件,並擁有其特殊形狀與質地時,我們要如何重新組構它們?而各個不同記憶間會有甚麼不同的可能聯繫?
2019.10.06(日) 14:00-16:00
策辦單位: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
執行單位: CREATORS_李立鈞、吳耀庭、謝杰廷
過程記錄
過程恰逢空總廠內停電維修,活動進行就單以現場物件直接講解,除了分享三個實際操作類型的照片外,就沒有再使用到電子產品。
也許是因為沒有了簡報(講稿)的輔助,看見什麼說什麼,三位creators不定時跳出來補充,所以在講解過程有種很自由發展與不確定有沒有講到的感覺。
也許是以前大學時的藝教實習課,Mina工作坊訓練方式,讓我已經習慣「課程/活動結構化」這件事,
然而在短時間的活動/工作坊裡若無結構化的進行,反而讓我會感到焦慮。
情不自禁將自己過往焦慮記憶投射在這場活動裡,就跟對齊魔人硬是要把每個文字方塊整整齊齊的對齊,卡在剛剛好的位置。
可能是一開始就對這個工作坊抱持著一些期待(疑問被解決):
- 了解如何轉化記憶為物件
- 記憶的擷取從何而來
- 是用什麼方式做記憶構件的分類
講解階段非常清晰地感受到Creators想要傳遞記憶構件的「定義」以及引導從材質、質感與尺寸,甚至是色彩方面去思考此項記憶構件。
這點是蠻值得讚賞的,經由creators的提煉後,這些記憶構件形成了大家都認可的「設計語彙」。雖然最後的一些實際操演間,學員與creators的認知語彙並不完全相同,但這是在最後分享討論階段值得玩味之處。
我個人對於幾點很感興趣,在實際操作時也特別有「靈感」
- 關於疆界的定義與使用
- 物件含納與拆解
雖然活動是自由開放報名,
奇妙的是最後參與的人不脫建築或藝術設計背景,
好奇如果將此項活動對象轉向成某種特定對象(某個企業員工、中小學生或社區媽媽),在引導或者操作上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火花?
例如做成桌游版的記憶構件,化成遊戲,擺放物件後說故事
實際的操作過程跟解讀留著下一篇說好了。
#城市 #影像 #講座 #城市空間 #建築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